近日,从中国科协获悉,我院朱彦鹏教授、董建华教授的专著《柔性支挡结构的静动力稳定性分析》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外首部专注于柔性支挡结构静动力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的学术著作,是我院在该领域所展现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志。
《柔性支挡结构的静动力稳定性分析》综合了朱彦鹏教授20多年的研究工作、100余篇国内外高水平论文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原创型的科学专著,也是国内外首部专注于柔性支挡结构静动力稳定性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系统介绍了柔性支挡结构的承载力、静动力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工程应用情况。在静动力状态下柔性边坡支挡结构分析模型、稳定性和位移计算问题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考虑可靠性的稳定性分析方面提出了自动优化分析方法,实现了内部稳定性分析和外部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统一。2011年,经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和清华大学宋二祥教授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分别在2007年、2011年和201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支撑计划“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工程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1BAK12B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永久性柔性边坡支挡结构的地震作用和动力稳定性分析”(项目编号:50978129)、“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锚固结构的地震响应控制及振动台试验研究”(项目编号:51108221)、“季节性冻土区新型边坡支护结构静动力特性及试验研究”(项目编号:51268037)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西部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项目的支持。
作者简介:
朱彦鹏,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1984年重庆建工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2006年作为访问教授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工作学习一年,1997年晋升教授。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基处理、特殊土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基坑支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第一、二层次人员。
朱彦鹏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黄土地基处理、黄土支挡结构分析与设计等,先后承担了100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其中五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西部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甘肃省创新研究群体和“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78篇被SCI和EI检索。主编和编著《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支挡结构设计》、《特种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著教材12部,其中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特种结构》分别入选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获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二项。
董建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第十九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柔性边坡支护结构的地震动力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派访问学者,2013年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破格晋升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各1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件。已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2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7项。兼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险与保险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人,教育部学科学位评估专家,10余本国际著名SCI和EI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舟曲泥石流”灾害治理等多项工程中应用。